4月27日下午,正楼我做完核酸回家,下找从窗台往下看到一个熟悉的采访身影,原来是对象我的同事正在寻找采访对象。我们俩所在的封控小区就隔着一条街,她正在采访志愿者们,日记记录他们这些天所做的往窗外努力。
是同事的,最近我们被临时管控了。正楼
4月25日上午,下找朝阳区部分区域提升管控措施,采访居民足不出户。对象我和好几个同事就住在临时管控范围内。封控
居家办公,但不能“躺平”。这几天,不少同事都按照报社要求在记录临时管控区的生活。
管控区内,有的社区在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服务,有的社区在收集居民购药需求。我接到的任务是,关注临时管控范围内的保供情况。
26日中午,我骑着共享单车去了一趟农光里市场。这是临时管控范围内一个较大的农贸市场,因为仍然正常营业,所以成了这段时间不少人的“菜篮子”。
去往市场的路上,街上人影寥寥,市场里也略显冷清,来往买菜的人也没有我想象的多。除了周边因疫情被隔离在家而停业的商户,照旧营业的店铺也不少,物资同样相当充足。
一家蔬菜店的老板跟我聊天说,“最近我们仍能进出临时管控范围,进货不是问题。我们也给不少顾客留下了联系方式,如果有人需要,可以送货上门。”
▲4月26日,我看到农光里市场的蔬菜店物资充足。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确实,市场的几乎每个货架都摆满了物资,购买蔬菜、蛋肉、水果、零食都不成问题,而且价格也没有涨。“我们都是保供的一员,可不能在疫情期间哄抬物价呀。”另一家肉铺的老板这样说着。
一直习惯于从网上订购物资的我,很少到菜市场买东西。但临时管控区期间,难以保证外卖配送时效,而在探访中,我看到
市场里瓜果蔬菜一应俱全,瞬间也安心了许多。
骑车回家的路上,我看到潘家园南里附近一小区的门口,停着一辆挂有“菜篮子工程”的汽车,车里装着很多蔬菜包。正在摆摊的老板说,“这是政府让我来的,一包蔬菜38元,里面有大白菜、西葫芦、土豆之类的,我每天都会来。”
▲4月26日,探访完农光里市场后回家,路上遇到卖蔬菜包的车。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身处临时管控区内,这次探访让我格外感慨,也让我对临时管控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信心。
撰稿/新京报记者汪畅